秋天,是从立秋之日起,到立冬之日止。其中以中秋(八月十五)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。燥为秋季的主气,称为“秋燥”。其性干燥,易损肺阴。秋季人体免疫力低下,容易诱发流感,上呼吸道感染,气管炎,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。秋季人体生物电流失严重,容易引起倦怠乏力,嗜睡等症状。元代医学家忽思慧在《饮食正要》中说:“秋气燥,宜省辛增酸”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这一原则,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、姜、蒜、韭、椒等辛味之品,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,比如乌骨鸡、西兰花、芹菜、银耳、蜂蜜、苹果、葡萄、山楂、柚子、秋梨等。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,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。秋天凡起居、饮食、精神、运动等方面的调摄皆不能离开“养收”(滋养阴气,收敛神气)这一原则。秋季养生注意以下几点:
1. 调理饮食,多饮汤水。
2. 早睡早起,放松心情。
3. 增强体力,预防疾病。
4. 慎食瓜果,适时进补。
进入秋季,气温变得凉爽宜人。温度降低,人的食欲逐渐增强,消化力也提高,正是弥补由于夏天气温炎热造成营养不足的好季节。同时这个时候又是收获的季节,各种动物肉肥味美,蔬菜瓜果种类齐全,数量又多,是安排饮食的最好季节。不过,如果安排不当,也容易造成营养过剩或是食性不当而伤身,那么秋季安排饮食要注意什么呢?
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。一般人到了秋季,由于气候宜人,食物丰富,往往进食过多。摄入热量过剩,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,使人发胖,俗话叫“长秋膘”,这样不好。在秋季饮食中,要注意适量,而不能放纵食欲,大吃大喝。
中医称“宜食麻以润其燥”。怎样做到呢?首先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、辛辣、燥热的食品,如尖辣椒、胡椒等等,应当多吃一些蔬菜、瓜果,如冬瓜、萝卜、西葫芦、茄子、绿叶菜、苹果、香蕉等。另外,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。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,如芹菜。
“秋宜温”忌生冷。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,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,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,饮食过于生冷,会造成消化不良,易生各种消化道疾患。所以饮食上有“秋宜温”的主张,也就是说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,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。
评论